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为何仍处于弱势地位? 近年来,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一定进展,但其在全球跨境贸易结算中仍面临诸多挑战。2018年,巴基斯坦国家银行批准使用人民币作为与中国双边贸易的结算货币,这被视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然而,从全球范围看,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占比仍然较低。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殷勇表示,人民币在中国跨境贸易结算中的占比约为四分之一。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面临的挑战
- 宏观环境限制: 为防范金融风险,中国政府逐步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币的自由流动。
- 基础设施不完善: 尽管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取得积极成果,但其尚未完全取代现有的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与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清算系统存在较多不匹配之处,导致结算效率较低。
- 产业链和市场规模因素: 贸易双方的产业链分布和市场规模也影响了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比例。
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可行路径
- 加快CIPS二期建设: 央行正在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二期建设,重点提升人民币跨境和离岸资金的清算及结算效率。
- 加强国际合作: 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并设立更多海外人民币清算行,有助于提升人民币的国际认可度。
- 提升市场吸引力: 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推动利率市场化,并审慎有序地开放资本项目,将增强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吸引力。
总结: 虽然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完善支付系统、加强国际合作以及深化金融改革,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有望进一步提升,从而在跨境贸易中获得更多青睐。